首页 > 道德建设

“双争”看承德县丨承德县刘玉华 王艳秋两名同志荣获承德市第九届道德模范称号

发布日期: 2024-01-22  来源:文明网 字体:  

为展示全市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,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,弘扬主旋律、凝聚正能量,今年以来,承德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、市总工会、团市委、市妇联组织开展了承德市第九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。承德县刘玉华、王艳秋两名同志荣获承德市第九届道德模范称号。

刘玉华(诚实守信模范)主要事迹:

刘玉华同志思想政治觉悟较高,拥护党的领导,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一致。工作中认真学习理论知识,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,注重理论结合实践,乐于帮助周围群众。她在2003年放弃稳定的工作,转而承包承德县新杖子镇苇子峪村南墚头的100亩老果园。承包之初,该果园已经废弃多年,荒草丛生,根本没有客户光临。她为了尽快改变现状,努力学习果树栽培技术,购买了大量的书籍,埋头研究果园管理。通过干中学,学中干,她虚心向老技术员请教,逐渐摸索出了各种果树栽植和后期管理技术,尤其是苹果套袋技术,她操作熟练,日可套袋3000余个。为了搞好果园管理,她采取请进来,大家共同钻研技术的方法,对于长期服务于果园的技术人员,经常组织他们一起学习,交流心得。还经常把县、乡的技术人员以及有经验的果农请过来进行指导,提高自身的技术。2011年,刘玉华成立了霓虹果品专业合作社,吸引果农参加,在果园中建起了农家乐,创办了以农家游、采摘为一体的经营模式,吸引了众多客户到果园内采摘。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,影响了更多的农户逐步转变观念,共同走上致富道路。经过十多年的打拼,不仅改变了果园的面貌,也改变了乡亲们创业意识。在她的带动下,全镇发展农家游近70家,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。刘玉华创业的初衷,就是为了家乡的山青水绿,为了乡亲们脱贫致富,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同时她致富不忘回报社会,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三年来累计为灾区捐款1万余元,对待自己的员工视同亲人,关爱有佳;对待父老乡亲,奉献爱心,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。刘玉华作为返乡创业人员,扎根农村,带动一方,在全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。在她的影响下,周边果农的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。果实套袋、有机肥和果树专用肥施用、低毒高效的生物制剂农药,以及果树修剪新技术等在新杖子镇苇子峪村得到了推广。她多年来的付出,得到了巨大的回报。她经营的果园不但效益不断提高,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。她先后被评为承德市“双学双比”女能手称号、承德市“优秀创业女企业家”、承德市“爱心女企业家”等荣誉称号。其果园被授予承德市“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”和河北省“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”。2016 年被授予省级旅游示范点。


王艳秋(敬业奉献模范)主要事迹:

王艳秋,女,37岁,副主任医师,承德县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,毕业于承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,从事临床工作的13年里,她爱岗敬业,以患者为中心,舍小家为大家,不断钻研业务,凭借娴熟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,守护着家乡人民的健康,更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一、爱岗敬业,坚守一线。该同志长年工作在医院内科临床一线岗位上,认真履行科主任职责,每天加班超负荷工作,为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,更是每天提前的来到医院,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,无论多晚都要把病人查看完。经常下班回到家都已经是深夜,深夜经常接到电话,患者需要急诊溶栓,迅速赶到医院,争分夺秒的争取溶栓时间,守在患者身边,随时进行病情观察,直到患者病情稳定。疫情伊始,时任主任前往武汉驰援时,作为科室年资长的医师她主动担当起了科室管理任务,为了更好的工作,她把两个孩子都送回了父母家,由年迈的父母照顾,大宝七岁,二宝只有一周半,将近两个月的时间,只回去看了孩子一次,在出色地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,进一步提升了科室业务的发展。2022年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,科室床位告急,科里医护人员接连病倒,为了保证患者及时入院接受治疗,她一步也不敢离开医院,不停地接收患者,坚守夜班,每日查房,参与抢救,自己生病了症状很严重时,口服止痛药咬牙坚持工作,坚守在岗位上整整20余天,没有回过一次家,直到疫情稳定,科室稳定。

二、舍弃小家,无私奉献。因为工作需要,经常早出晚归或是连续几天都不能回家,听着孩子哭着问: 妈妈,您到底哪天能陪我一天呢? 对于家人及孩子,她只有内疚。2018年她爱人疑诊口腔肿瘤,爱人为了让她安心工作,并没有告诉她,只是说外出开会,做完手术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才知道了丈夫的病情,内疚感瞬间涌上心头,在她丈夫最脆弱,最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却没能陪在他身边。疫情之初,丈夫身体再次出现面部疼痛,头痛,流鼻血的症状,经常会疼痛难忍,再一次需要去北京手术治疗。这一次,本应该陪在爱人身边,但是为了工作,她不能去,去北京的话,回来需要接受隔离,那医院的这些工作该怎么办?她的这些病人该怎么办呢?爱人独自一个去了北京,即使是在手术前签字时,也只能她弟弟去了一次。五年间,丈夫病情反复变化,先后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,北京 301 医院,北京同仁医院,北大口腔医院,手术了5次,均不能及时陪护在身边,手术同意书上没有一次有过自己的签名。疾病诊治困难,经过基因检测,多家三甲医院病理会诊,多方就诊仍需要面对罕见病,易复发,位置特殊,无特效药物和再次手术的机会。最后不得不尝试一下对肉瘤治疗并不敏感的放射治疗。但是,即使这最后一丝希望一一长达两个月的放疗治疗,也是丈夫一人在北京独自接受治疗。因为工作的坚守,岗位的需要,患者的需要,她没有办法和丈夫一起面对病魔、一起面对放疗带来的头发脱落,皮肤变黑、溃烂。

三、履职尽责,技术创新。她在出色地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,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,组建完整的神经内科团队,建立严格的科室制度,带领团队创建脑卒中防治中心、眩晕中心、电生理中心,先后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,IOE等新技术项目,使科室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科室门诊和住院人次连续三年全院排名第一,赢得广大患者和群众的信赖。2022年,在原有工作任务的基础上,医院又安排她担任科教科科长的行政职务,她创立“春苗计划”,制定完整的制度、合理的考核方案、全面的培训计划,重点培养医院青年医护,每周的按时培训,科室的人员规划,创新的学习及医疗质量管理办法,每一步都留下了踏实走过的脚印,为新人发展提供平台,为医院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,做到了临床工作与行政工作齐头并进。

作为妻子,她愧疚,丈夫生病,她不能陪在身边,没有在丈夫手术时送上亲情与抚慰;作为女儿,她自责,母亲生病,她却经常忘了的复诊时间,所有的家务还需要母亲来承担;作为母亲,她不称职,她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,辅导作业,就连答应的给孩子讲故事,也没实现过几次。但是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,王艳秋主任用自己默默奉献的真实行动温暖着患者无助的心灵,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。

 

稿件来源:冀云承德县